甘肃平凉崆峒区:农村学生营养餐由“吃得饱”向“吃得好”转变
“过去,因为大人外出务工,娃娃们中午回家吃不上一口热饭。自从2023年我校开始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,学生们开始在学校吃午饭,每天精力更充沛,上课注意力更集中!”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中心小学校长刘淑琴说。
菜花炒肉、牛肉烩菜、醋溜土豆丝、莲花白炒粉条、土豆炖牛肉……在安国镇中心小学的公示栏上,每周的营养午餐食谱一目了然。该六年级学生马嘉萱很喜欢学校的午餐,她说:“学校的午餐,菜品种类非常丰富,还很好吃!”
同样,在草峰中学,伴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响起,面带笑容的学生快步走向食堂。“今天的菜品有芹菜炒腐竹、蘑菇炒肉、馒头、米饭……”食堂阿姨热情招呼着,同学们排队取餐后,便坐在餐位上吃起来。
这是崆峒区提高供餐质量、持续改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缩影。近年来,崆峒区不断完善供餐模式,推动农村学生营养餐从“吃得饱”向“吃得好”转变。
据悉,2024年,崆峒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全区17个乡镇、165所学校,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自主供餐,受益学生15233名。
“为确保农村学校食堂自主供餐顺利推行,2020年以来,崆峒区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335万元,用于学校食堂新建、改造、设备购置,保障食堂从业人员工资及食堂运行费用。2024年,区财政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,承担食堂人员工资及运行费用等达到598.5万元,这些资金的使用极大提升了学校食堂自主供餐能力。”崆峒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专职督学刘小勇说。
让学生不仅能“吃得饱”,还能够“吃得好”。崆峒区在解决了农村学生午餐问题的基础上,实现了5元补助资金“全部吃进学生嘴里”,让专项补助资金效益最大化。
同时,崆峒区还严把食材采购、接收查验环节,强化加工供应保障,守牢食品和资金两个安全底线。设立了学生营养改善管理站,制定了详细的食品安全和卫生操作规范,建立信息公示制度,对学校食堂的日常运营进行严格监管,定期排查整治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隐患,并对食堂从业人员常态化开展岗前和岗位培训,确保学生能够每餐吃到安全、新鲜、有营养的食物。
“营养午餐政策非常好。在学校里,孩子能专心在规定时间内吃完午餐,整个过程都很有秩序。我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务农、务工,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。”安国镇中心小学家长家长刘菲菲说。
“营养午餐的实施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劲动力。”刘小勇表示,崆峒区将继续优化供餐模式,探索更多科学的营养搭配方式,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,督促供餐学校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,织密织牢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网,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。(魏丽)
近年来,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不断完善供餐模式,推动农村学生营养餐从“吃得饱”向“吃得好”转变。